心理健康
心理主流流派人物小故事
发布时间: 2018-12-03 08:20:02  浏览次数:
  现在社会心理学的主要流派有:精神分析学派 行为主义学派 认知心理学派 人本主义学派。
  (一)精神分析学派 荣格
  卡尔•古斯塔夫•荣格(Carl Gustav Jung), 是瑞士著名心理学家、精神分析学家,也是现代心理学的鼻祖之一。但终其一生,最著名、也最具争议的,则是他在占星学与心里占星学领域里的研究。 
  1875年,荣格出生在一个标准的基督教家庭,他的父亲,及八位叔父,通通都是教区里的牧师。可想而知,这样的宗教背景与家庭气氛对于荣格的童年造成了何等的影响。荣格祖父是一位德国医生,在瑞士大学教外科学,很受当地人的尊敬,同时也是一位非常虔诚的基督徒。但欧洲也有民间野史记载说,他是德国文豪歌德的私生子。 
  荣格小的时候,宗教是家庭生活中压倒一切的主题。除却传教,父亲还教他拉丁文,母亲教他印度神话。但荣格的母亲患有非常严重的忧郁症,经常住院治疗,并且讲一些奇奇怪怪的记忆片段,或者自己臆想出来的故事,因此不难想见,他童年的家庭生活,是多么的怪异。荣格自己在自传中写到,相比起母亲的忧郁症,他觉得父亲的精神疾病更严重,只是他不肯承认罢了。 
  荣格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之下成长,充满着叛逆,很早就爱上了异教徒的文化,占星与神秘学。后来他又爱上炼金术和道教,都是基督教文化范围外的奇花异草。而占星学,则一统了他思考与学说的整个过程。荣格在自传中说,他迷恋上占星学的那年,年仅26岁。 
  (二)行为主义学派  华生
  华生(1878—1958)着名的心理学家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。1894年,他进入伏尔曼大学,五年后获得硕士学位。1900年,他又在穆尔教授的建议下到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课程,师从安吉尔和唐纳森,并与1903年以《动物的教育:白鼠的心理发展》的论文获得博士学位。后留校任教,讲授心理学。在此期间,他做了大量的以动物为被试的实验,为其行为主义观点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。1908年,他受聘到霍普金斯大学,在此度过了其学术生涯中最辉煌的岁月,一直到1920年。此间他还接任了《心理学评论》杂志的主编。 
  很久以前就知道他,可是关于他的情感生活却知之甚少。他结过两次婚,第一次是他的女生学爱上了他,在一次考试中,她没有答题,而是写了一首情诗,红着脸交给了教授,他们结婚了。第二次婚姻,也是他心理专业生涯的结束,他与她的一个研究生私通,前期起诉离婚,他也被大学除职。从此他几乎淡出了专业心理领域,成为一名非常成功的广告商人。但是他仍然热爱心理专业,但是没有大学接受他,专业期刊业不接受他的文章。他只能在一些通俗杂志上发表自己的文章,他尤其爱好儿童研究。
  (三)行为主义学派: 斯金纳
  斯金纳于1904年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,父亲是一位律师。他小时候就喜欢发明创造,富有冒险精神。1922年,斯金纳进入汉密尔顿学院,主修英国文学,并开始从事写作。1928年,斯金纳在哈佛大学攻读心理学硕士的时候,受到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吸引,从此开始了对行为主义理论的系统学习。大学期间,他学习非常刻苦,争分夺秒,终于在1930年获得了哈佛大学心理学硕士学位,1931年又获得了心理学博士学位。毕业后留校任教,后来又在多所大学担任心理学教授。
  他在学习巴甫洛夫、华生等人的行为主义理论的基础上,又提出了自己的行为主义理论——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。他长期致力于研究鸽子和老鼠的操作性条件反射行为,提出了“即时强化”的概念以及强化的时间规律,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论。
  (四)认知心理学派 皮亚杰
  1907年,10岁的皮亚杰在公园发现一只患有白化症的小麻雀,随即写了一篇关于白化症麻雀的文章,并寄给纳沙特尔自然科学史杂志《冷杉树》刊登出来。文中皮亚杰细致的观察与详细的分析,让他得到了纳沙特尔自然博物馆的馆长,与之一同搜集标本,并聘请他共同参与研究软体动物的机会。随后,皮亚杰发表了一系列和软体动物有关的论文,并对正统门德尔的进化论提出质疑;这些富有挑战性的文字,在欧洲动物学界起了很大的反响。 
  (五)人本主义学派 马斯洛
  亚伯拉罕.哈罗德.马斯洛(Abraham.Harold.Maslow 1908-1970)美国社会心理学家、人格理论家和比较心理学家,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发起者和理论家,心理学第三势力的领导人。 
  1908年出生于纽约市布鲁克林区一个犹太家庭。父母是从前苏联移民到美国的犹太人,他是家中七个孩子的老大,父亲酗酒,对孩子们的要求十分苛刻,母亲极度迷信,而且性格冷漠残酷暴躁,马斯洛小时曾带两只小猫回家,被母亲当面活活打死。马斯洛童年生活痛苦,从未得到过母亲的关爱。母亲去世时,他拒绝参加葬礼,可见其母子关系之恶劣。他童年时体验了许多的孤独和痛苦。不仅如此,作为犹太人,他们住在一个非犹太人的街区,上学后又是学校少有的几个犹太人之一,这一切使使马斯洛成为一个害羞、敏感并且神经质的孩子,为了寻求安慰,他把书籍当成避难所。后来当他回忆童年时,他说道:“我十分孤独不幸。我是在图书馆的书籍中长大的,几乎没有任何朋友。” 
  上学后的马斯洛由于天赋极高,他的学习成绩十分优秀,其状况后来才有所改变。马斯洛从五岁起就是一个读书迷,他经常到街区图书馆浏览书籍,当他在低年级学习美国历史时,托马斯·杰斐逊和亚伯拉罕·林肯就成了他心中的英雄。几十年以后,当他开始发展自我实现理论时,这些人则成了他所研究的自我实现者的基本范例。青少年时期他曾因体弱貌丑(鼻子太大)而极度自卑,藉锻炼身体冀求得到补偿。进人大学后读到阿德勒着作中自卑与超越的概念,得到启示,从此改变了他的一生。马斯洛的早年经历不仅影响了儿时的马斯洛,而且使成年甚至成名后的马斯洛仍然害怕当众发言。以至于每一次演说之前他都会经历极为强烈的焦虑。 
  马斯洛于1926年入康乃尔大学,三年后转至威斯康辛大学攻读心理学,1930年获学士学位,次年获得心理学硕士学位,1934年获心理学哲学博士学位。之后留校任教。 
  在威斯康星大学,他选修了美国灵长目动物研究的主导研究者,在知名的心理学家哈洛的指导下,1934年获得博士学位。期间另一位着名格式塔心理学家魏特海默也曾任马斯洛的老师。至此,他渐渐对猿猴产生了兴趣,并自信找到了自己的研究领域。在对猿猴的支配权和性行为的研究中,马斯洛闯入了一个几乎完全未知的领域。1932年2月至1933年5月,马斯洛每天花数小时,在不惊扰动物的情况下,对不同种类的35个灵长目动物悄悄进行观察,并做详细的笔记。并完成了题为《支配驱力在类人猿灵长目动物社会行为中的决定作用》的博士论文,用来证明不仅在猿猴,而且在其他哺乳动物及鸟类的社会行为和组织中,支配驱力都是一个关键的决定因素。 
  他注意到支配似乎源自一种“内在的自信心”或“优越感”,而不是通过肉体攻击取得的。在某种意义上,他正在构思一个建立在支配驱力之上的初步理论,用来解释高级动物中的许多社会行为。由于他的论文非常出色,他给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桑代克留下了深刻印象,桑代克在哥伦比亚大学给马斯洛提供了一份博士后奖学金,并邀请马斯洛在其所在的教育研究学院协助自己进行新的课题研究。1935年,马斯洛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桑代克学习心理研究工作的助理。由此可见马斯洛虽反对行为主义,但受的却是行为主义教育。直到1937年到纽约市布鲁克林学院担任心理学副教授时,他在思想上才放弃行为主义,改而走向人本主义。